乳企双寡头格局?掰扯一下国内几家乳企

来源:储奶罐日期:2020/06/29 09:34 浏览:
  1. 光明乳业:定位于城市型乳企的老国企,成也萧何败萧何
  光明在90年代还是国内乳业的老大,由于自身定位是城市型乳企,在市场开拓上依托上海及泛华东这一片经济最为发达的市场,在伊利蒙牛尚未发达时得以快速成长,在产品打造上也是将对冷链要求高、保质期短的巴氏奶作为重点。
  进入21世纪后,伊利蒙牛这两家定位为基地型乳企的两强竞争加剧,迅速将UHT奶推向全国;而光明在战略方向上犯了两个错误,一是仍将产品重点放在巴氏奶上,常温产品发力过晚,二是异地扩张时一开始走的是轻资产路线,在奶源、产能、经销商队伍的建设上都比较薄弱。城市型乳企的基调成就了光明也最终牵绊了光明。
  其实看历史上光明的带头人,无论是王佳芬(88-07)还是郭本恒(08-15)能力都是不差的。王佳芬在那个时代抗住体制的压力引入在各个方面都碾压国内乳企的达能(不过达能控制欲太强,08年还是和光明分手,和达能的种种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光明管理层的精力),郭本恒开创性地做出了莫斯利安这一常温酸奶(但是因为乳制品容易模仿,在常温酸奶被市场认可后,伊利蒙牛靠着比光明强得多的渠道能力搭了便车)。
  郭本恒之后,光明带头人又换了两任,那光明能否重振呢?从光明报表的表现来看,感觉这个过程是磕磕绊绊;另一方面,在伊利蒙牛已经如此强势的今天,光明若想突出重围非常困难,即便再做出莫斯利安那样可遇不可求的大单品,也是很容易就给两强做了嫁衣;更不必说光明若想走向全国,需要从过往城市型乳企的体系禁锢中走出来,而光明的国企体制又加大了改革的难度。
  2. 蒙牛乳业:夹缝中起步,磕绊中壮大
  看伊利和蒙牛的发展史,Z是非常关键的一个人物。若不是Z,可能国内乳业在今天的格局会完全不同:虽然集中度提高是大势所趋,但是主角可能完全不同——可能不会有狼性的蒙牛,可能光明和众多区域乳企不会那么快地受到冲击。
  牛根生99年创立蒙牛后,在开始的前几年处处受到打压,因而蒙牛和伊利的成长路径大相径庭,同时也注定了蒙牛这么多年会经历种种磕绊:在渠道端,为了快速做起来,蒙牛在08年之前非常依赖大商,扁平化不够,下沉程度也不够;在生产端,蒙牛也不得不打游击,在奶源、产能的建设上有着严重的短板。而伊利却可以稳扎稳打,虽然在规模上曾一度被蒙牛超过。但基础不够牢固总要补回来,三聚氰胺事件成为了伊利、蒙牛走势的分水岭:蒙牛质押给外行的股份大幅缩水,为了不卖身给外资,只好引入中粮,牛根生一从创始团队逐渐离开,而此后的情况大家也都看到了。而伊利因为底子好,加之潘刚的能力足够强,从危机中快速恢复。
  在三聚氰胺事件中,蒙牛要经销商承担一半损失,而伊利选择全部自己扛,而这两种选择背后的根源,我认为同样来自于二者的基础差异太多,并非牛根生的格局不行:蒙牛靠大商做起来,当然知道这样做会有多损伤和经销商的关系,但蒙牛当时作为纯民企,底子又比较差,股权尚岌岌可危,这样选择实属不得已而为之;牛根生在创立蒙牛时能得到众多伊利老部下的一呼百应,并且到目前仍然是蒙牛的图腾式人物,格局并不差。
  16年达能系的卢敏放接替孙伊萍上任,起初很多人不看好,担心中粮、达能、阿达三家股东的治理结构下会有持续的人事动荡。但卢敏放上任以后,对公司风气、管理架构、渠道体系、供应链体系都做了重新梳理,经营改善非常显著。
  3. 伊利股份
  这个就不多说了。
  4. 当前的乳企双寡头格局,未来会向何处去?
  个人认为,当前的格局已经非常稳定了,强者会恒强:以蒙牛为例,又不是没经历过非常艰难的时候,但目前从营收端来看仍然有着与伊利相当的体量。因为直面消费者,加上乳制品需要质量口碑,乳企必须前后端都强才行;新品开发能力倒在其次,大型乳企有的是开发资源,并且很容易复制市场上成功的产品。但双寡头格局也使得囚徒困境无法破解,持续地竞争和大量的市场投入会一直持续,唯有持续地升级产品结构,做出差异化才能更多地从消费者身上薅羊毛——全方位地精细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我们看到不仅大型乳企,连区域型乳企都在致力于产品升级,另外我们也看到了诸如乐纯这种长尾小众网红酸奶品牌的快速发展。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