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中心
客户案例
资讯中心
公司新闻
乳品百科
行业动态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主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动态
>
“奶瓶子”见証市民生活变迁
来源:
储奶罐
日期:
2020/07/09 10:44
浏览:
1953年,花溪奶牛场建成,贵阳人喝上了本土鲜牛奶。
改革开放初期,贵阳市的鲜牛奶主要来自乌当、花溪、阳关三家国营奶牛场,一年总产量仅1000吨。
2019年,全市生产生鲜乳约4.6万吨,佔领全省70%的鲜奶市场,5000余个乳业销售网点遍布全省各地,山花、好一多贵州“高原生态奶”品牌在全省打响,逐步走向全国。
牛奶,从奢侈品变成日常食品,从不好买到线上线下多方式下单送货上门,从家家必备煮奶锅到开袋即喝……贵阳市民的“奶瓶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见証。
市民谈感受
每天早晨6点,家住观山湖区金朱西路的市民陈开菊打开门口的牛奶箱,将当天上市的鲜奶取回家。每天早晚喝一盒牛奶已成陈开菊的生活习惯。
今年62岁的陈开菊出生在白云区,关于牛奶的记忆,她深有体会。“我们姊妹6人,家裡条件不好,小时候是喝不到牛奶的。记得上世纪60年代末,母亲生病需要补充营养,我们要夜裡12点就去排队打牛奶,一直等到天亮,去晚了或者被插队就打不到。”陈开菊说。
“那年代物资匮乏,牛奶就是奢侈品。现在日子越来越好,各种品牌的纯奶、酸奶都有,想喝什麽就买什麽,而且随买随喝,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陈开菊说。
家住大西门的“70后”苏彦是土生土长的贵阳人,提起喝牛奶,她印象最深的则是家裡必备的奶锅和“一不小心牛奶就煮糊了”。
上世纪80年代,苏彦在环西小学上学,大西门牛奶站就在学校旁边,每天早晨排长队买一碗牛奶是她儿时的回忆。“当时奶站有一口大锅热牛奶,一碗一碗地卖。有时候火候没掌握好牛奶就煮糊了,印象很深。”苏彦说。
到上世纪90年代,市场上有了袋装的牛奶,但是不能开袋即喝。“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必备一口奶锅,也是经常一不小心就把牛奶煮糊了。”苏彦说,印象中大概2000年左右,市面上有了低温鲜奶卖,从此她们家的奶锅也收进了储藏柜裡。
据了解,改革开放初期,贵阳市的鲜牛奶主要来自乌当、花溪、阳关三家国营奶牛场,一年总产量仅1000吨。到2000年,乌当、花溪、阳关三家国营奶牛场的鲜奶年产总量提升至25000吨。
近年来,贵阳紧紧围绕市民“奶瓶子”需求,依托贵阳三联乳业有限公司、贵州好一多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乳品龙头企业,按照“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全力推进奶业产业提质增效,先后建成年存栏奶牛2000头以上标准化牧场7个,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引进优质高产奶牛8000余头,牛奶单产由每头年产4.5吨提高到8吨以上。
随著本地牛奶产量的不断增加,销售网点也不断铺开。在云岩区市北路上的一家牛奶店,今年57岁的孙建美卖牛奶已经32年了。
“1988年,一袋纯牛奶8分钱250毫升,很多人家要等到孩子快中考或者高考时才订牛奶。那时候全市隻有几个卖牛奶的点,市民买牛奶通常要排队。现在随时随地都能买到,大家再也不用排队了。”孙建美说。
“现在到处都有网点,小区裡还有专门卖牛奶的自动售卖机。我现在比较喜欢在一些购物APP上下单,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品牌和口味,有优惠券而且送货到家,特别方便。”苏彦说。
上一篇:
快别吃了,这些奶制品都有问题!
下一篇:
只为更多鲜活营养 君乐宝悦鲜活“换装”上市营养新升级
推荐阅读
2020上半年乳品行业股价两重天 蒙牛的市值为何被
乳企双寡头格局?掰扯一下国内几家乳企
蒙牛伊利新希望扎推布局宁夏,他们究竟在争夺
中国乳业的发展,从来不靠所谓的“意见领袖”
菊乐食品再闯IPO,中小乳企为何扎堆谋上市
17.11亿收购案,全国乳业格局将变?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